Tuesday, August 30, 2011

昨天读到一个文学女青年写的一篇短文,大意是说,自己年轻时很悲愤,很折腾自己,觉得在活过青春期之后就死是很浪漫的事,而颐养天年寿终正寝简直是俗不可耐。现在年龄见长,有了份体面工作,好像从现在开始可以过一种健康的生活,但又担心如此一来失去了独一无二的自我。

其实,作者显然还是太年轻。她对“独一无二的自我”的理解显然是有问题的。她觉得她现在变得比较靠谱是混同与一般群众。其实她青春期的叛逆,同样是那个年龄的人的常态。青春期里,叛逆的是大多数,不叛逆才是特立独行。青春期的叛逆,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,是走向独立的一个阶段。所谓不破不立,人要摆脱父母的影响,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,必然要经过青春期的叛逆(“破”的过程),然后成年后真正独立(古人所谓“三十而立”)。但如果把青春期的叛逆,当做是独一无二的个性来坚持,那就错了。

每一个人年轻的时候,都觉得自己特别与众不同。到一定年龄,迫于经济的、舆论的压力,结婚成家,养家糊口,过着和大多数人一样的生活,有时难免会不甘心。而越是自视甚高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的,越是不甘心。所以有些人总是不想安定下来,而另一些早早安定下来的,容易经历中年危机。这也都是人之常情。

而想通这些,关键在于悟出什么是自己这个独一无二的个体。其实,人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来证明自己的独一无二。因为每一个人的存在,本来就是独一无二的。你不需要通过成功,名气,出位的行为,不听劝告,等等来显得与众不同。比如,大多数人都会谈恋爱,你为了与众不同,特意不谈恋爱,岂不是很没必要。即使所有人都谈恋爱,并不等于说你谈了恋爱就和所有人都一样了,因为显然,每个人的每段恋爱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。一个人的独一无二的个体,就是体现在一点一滴的人生体验当中。即使你的生活在别人看来平淡无奇,你仍然不用担心失去了个性,因为,任何一个人,都是独一无二的,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体感受和经历。逛个街,吃个饭,打打球,遛遛狗,再普通的事,你在当时体验的小快乐,都是你自己的。

当然人往往不甘于平淡,但这是因为每天都做一样的事情,人就难有新鲜的人生体验,会觉得枯燥。所以人需要度个假什么的。But again,just do what makes you happy. 没必要特意追求与众不同。

前面说的是,人对与内在自我的独特性,是完全不必刻意追求的。但人有的时候还会追求外在的独特性。如果单纯是为了要在别人眼里显得与众不同,我觉得毫无意义。除非是娱乐明星,因为对他们来说,引人眼球是手段,赚钱是目的,这是理性的行为。如果是仅以引人眼球为目的,就非理性的。真正的,值得作为目标的,人的外在独特性,是人对社会的独一无二的价值。人都希望自己是不可替代的,作为自己独一无二的个体的外化。如果是一个大公司的小职员,或类似的职业,人感觉不到自己是不可或缺的,就会失落。如果是自己创业,或者成为明星,自己会更容易地感觉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不可替代的价值。所以,人从根本上需要创造,比如创办自己企业,创作文学艺术作品。能有自己做的,而别人做不来的,为社会所需要的东西,你的独一无二的社会价值就体现出来了。

话说回来,独一无二的价值得到承认,也不总是好事。当你累到不行,可孩子还是非要你抱,要你陪,你再怎么说“爸爸抱一样的”“爸爸陪你一样的”孩子就是不干,就认准了你的独一无二,这时候你就恨不得有个克隆的自己了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